到诚品,余光中与你面对面“谈诗”

发布时间:2016-04-18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许多人而言,诗人余光中的这一经典诗篇不但是几代人的“乡愁”初体验和共同回忆,也是现代诗在人们心头折射出的美妙影子。4月16日下午,余光中与台湾作家杨照做客诚品生活苏州,与观众面对面,聊一聊乡愁,读一读诗。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创作,其“先西化后回归”的创作风格代表了中国诗坛三十余年来的整体走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1971年,年近五十的余光中结束了漫长的海外漂泊,创作现代诗《乡愁》收录在两岸华文教材中。而在《乡愁》之后的三十余年里,其写作风格逐渐向中国传统回归,并涉及多种题材,成为中国现代诗坛公认的全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苏州谈诗,余光中与观众聊起了张继的这首以姑苏为背景创作的古诗。“小时候读这首诗,我不明白‘霜满天’是什么,后来才逐渐知道这代表了一种虚实关系,诗歌也正是在这样的切换中探索更多现实。”余光中透露,他的诗歌创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虽然我很赞成白话创作,但有时候当白话的权威不够,就需要用到古文。正所谓‘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见真’,诗歌创作的语言尤其需要立体感。” 

与多年前隔岸相望不同,现在余光中每年都会回内地几次。“跟之前相比,现在的‘乡愁’正被赋予新的含义。当我们回到家乡,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会勾起‘乡愁’,这是一种历史的乡愁。所以现在虽然‘乡愁’过去了,但它又永远存在。‘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时间上、文化上的一种累积。” 
    谈及诗歌创作,余光中用“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浅出”这十二个字来进行概括。“我很有感触的是披头士音乐里的歌词。虽然是流行乐队,但歌词却很雅。中国的传统诗歌具有强烈的音韵美,对现代诗的创作影响很重要。而从题材来说,即使是不愉快的经历,同样可以写诗,并且这非常考验诗人的原创力。” 


“灵魂老一点,我们或许可以更接近诗歌。而在读诗的过程中,诗也会逼着我们慢下来。”诚如杨照所言,诗歌始终在追求一种不一样的语言探索,诗人们正是借助诗歌的独特语言形式,寻找自己的声音,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作为“一个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