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中国人看得懂的歌剧

发布时间:2017-11-28

    昨天,苏州知名男中音歌唱家、歌剧导演施恒回到家乡,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以“歌剧可以恒有趣”为主题,用自己诙谐轻松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了施氏歌剧的独特魅力。这位曾获得过多次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的歌唱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想演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歌剧。

    坚持苦练,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施恒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担任上海馨田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虽然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他儿时就读于苏州第六中学,16岁学习声乐,199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徐宜教授,并获得已故男低音大师温可铮教授悉心指导。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他赴法留学,2年后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成为该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声乐留学生。
    “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他告诉记者,在刚到法国的那个时候,一边练习语言,一边在校学习课本知识,每天晚上10点半回去后都要练习声乐。可是几天下来由于扰民被邻居投诉,只好跑到一个偏远的足球场练习。到了冬天实在太冷,就躲在足球场边的一个垃圾集装箱里面练习,坚持了一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施恒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高级演唱家文凭”,成为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籍歌唱家。他还先后在第17届马尔芒德国际声乐比赛、第21届法国贝济耶国家声乐比赛、UFAM国际声乐比赛等一系列国际声乐大赛中荣获多项大奖。
    瞄准痛点,歌剧推广尝试“中国化”
    在留学期间,施恒说,他认识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为了更便于观众理解,很多经典的歌剧作品都会在另一个国家翻译成本国语言。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2009年回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开始尝试把经典作品翻译成中文,用中国人都看得懂的方式演歌剧。
    “如果观众听不懂、观看的过程很疲惫,那一定不会喜欢上歌剧。”施恒认为,想要推广这门艺术,一定要让男女老少接受,让他们欢笑起来,不再觉得晦涩难懂。为此,他曾多次改编经典的歌剧作品,如《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美丽的海伦》等,并把重新改编的作品搬上舞台。在新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大量的方言、流行的网络对白,让歌剧更通俗易懂、接地气。不过,施恒也认为,这是为了引导观众欣赏,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歌剧可以改编,但不能失去它的艺术水准,所以在改编后的作品中,唱段仍然是原来的语言演唱,只是对白改成了汉语。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必须保证咖啡是原汁原味的,而甜点可以好吃一点。”施恒说,这是他导演的歌剧最大的不同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一批歌剧爱好者,让这门艺术得到普及。
    回到家乡,想播下更多音乐种子
    12月1日,施恒执导的疯狂歌剧系列《骗婚记》(唐尼采蒂歌剧《唐·帕斯夸勒》)即将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施恒透露,这又是一部精心改编的作品,而且肯定能让苏州的观众看得懂。
    “苏州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施恒透露,目前自己在母校已经设立了一项奖学金,专门用来鼓励那些热爱音乐的学生。以后,他希望通过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在这里普及歌剧,播下更多音乐的种子。他认为,国内很多孩子的声音条件很好,之所以没有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就是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多学生即使选择了声乐这个专业,也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早早就确定了音乐的梦想,那自然而然能够诞生更多优秀的歌唱家。
    和很多歌剧的制作方式不同,施恒坚持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目前,他一直在尝试用最小的成本来制作,演员班底经常就是自己的学生。“音乐大师瓦格纳为了实践自己的音乐梦想,就曾建设了一座剧院。”他说,希望自己也能从导演歌剧开始,演绎出有独特风格、充满中国味道的作品。


记者 孙浩
《姑苏晚报》2017年11月27日